互  助

服  務

友  好 

 

中国留日同学会年報                                          Just in Chinese GB 请使有简体中文GB码   

 

  


本会成立过程及会长在任期间的主要大事记

方苏春

 

 

1.                本会成立过程及感想

 

    本会的前身是「日本关西地区在职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1998年起改为现名:「中国留日同学会」。作为首任会长,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本会的成立过程。

199564日大阪总领事馆教育室召开首次关西地区在职留学人员座谈会。会上,前副会长金文华提出成立在职留学人员组织的建议,得到与会者的共鸣及总领事馆的支持。当时,整个关西地区的在职留学人员工作地点分散,许多人都互不相识。基于这一点,当时的单耀忠教育担当领事主动表示帮助出面联系,协助筹建这一组织。在单领事的努力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立了包括京、阪、神地区代表在内的七人筹建委员会(abc顺序:陈建君、方苏春、孙建新、文雪峰、赵永健、周玮生、 朱耀灿)

    筹委经过反复商讨,制定了组织名称:「日本关西地区在职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并起草了会章,确认本会的三项宗旨为:促进会员交流,做好为国服务,增进中日友好。

同时,筹委根据教育室比较全面了解关西地区在职留学人员这一特点,委请单领事推荐第一届理事会成员11名候选人名单。

    经过近四个月的酝酿、准备,在大阪总领事馆的大力协助下,终于在1995108日于大阪总领事馆教育室举办了日本关西地区在职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成立大会。当天有近90名在职留学人员参加,可谓盛会。根据部分与会人员的建议和本人的毛遂自荐,又增补两名理事,使第一届理事会最终由十三名理事组成。随后,由理事会成员推选出首届正副会长和事务局长。由我担任会长,金文华,钱中东任副会长,文雪峰任事务局长。其他各位首届理事为(abc顺序):陈建君、刘炳义、倪庆清、王宾、孙建新、吴德林、赵永健、周玮生、朱耀灿。

    在这里要着重提到的是,在本会创建初期,缺乏资金,没有办公场地的情况下,当时的理事赵永健主动帮助联系一家公司,为本会提供事务所,并将个人电话专线的其中一条提供给事务局;首届事务局长文雪峰从起草章程到处理日常事务,样样认真负责。他们对草创期间的我会来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同时,各位理事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为本会的起步做了大量工作自不待言,尤其是大家的富于自我牺牲,善于协调,务实的作风,为我们会发展,树立良好会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本会成立初期的主要活动内容:

     1015日 召开第一次理事会,决定除事务局外,成立企画部,信息部,财务部和编辑部。并确定了正副会长,各位理事的分工。

    1025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本会成立的消息。

1028日 召开第二次理事会,讨论、审议各部局的活动计划。通过了吴德林理事起草的财务管理条例。

    1120日 方苏春作为在职留学人员代表,参加江泽民主席对关西各界代表的接见。

    121  第一期会报发行(编委:倪庆清、周玮生、金胜哲、钱欧、伊力亚司、忻亚建、鲁翼、王宾)

  1217日 召开临时理事会,最终确认忘年会的准备情况。

  1223日 于大阪总领事馆举行了本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忘年会。这次活 动有200多人参加,内容包括:特别讲演会、民乐演奏、卡拉OK大会、有奖抽签、恳亲宴会等。在全体理事和会员的努力、领馆的大力支持下,整个活动既生动活泼又格调高雅,取得了预期以上的成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办会当初,有人担心,也有人预言,说我们在一起一定搞不好,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要散伙。结果我们会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发展壮大,并创建了良好的会风。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理事会一班人具有富于自我牺牲,善于相互协调的精神。

 

2.会长在任期间的主要大事记

 

    在历届各位理事及全体会员的理解和支持下,我非常有幸地自199510月至20004月期间担任了本会会长职务。下面将本会在这段期间的主要活动情况分以下几方面简述一下。

 

(1)发行会报

1995.122000.3之间本会共发行了十一期会报。

第一期至第五期的主编分别为:倪庆清、周玮生、金胜哲(其他编委有:钱欧、伊力亚司、忻亚建等)。第六期主编为:张维明。第七期至第十期主编为:周玲。第十一期主编为刘晓峰。

会报的印刷,邮寄均由倪庆清理事负责。

发行会报的工作,从筹稿到编辑、印刷、邮寄,均要花费大量精力。其中周玲理事连续担任四期主编,值得特笔。历届主编及编委们为宣传本会,促进会员间交流,可以说是立下汗马功劳。

此外,本会会徽由忻亚建设计。

 

(2)发行会员名册

1996年至1998年之间分别在赵永健,喜冠南,金胜哲,张维明等各位的努力下,先后发行了3版会员名册。后来为防止会员个人情报流出,停止了发行。

 

(3)开展联谊·亲睦活动

(a) 会员间联谊活动

我们会成立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也是本会的宗旨之一,就是为在职留学人员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为此,本会每年都分季节组织各种活动。例如:春季,组织赏花会;夏季,组织海水浴;秋季,组织中秋晚会;冬季,组织新年(忘年、新春)晚会等。除此之外,也组织过参观日本海上自卫队军舰,参观原子能发电站,参观企业设施,打保龄球等多种活动。

(b) 与其他友好团体的联谊活动

在日本国内先后与泛太平洋俱乐部(由兵库县30余所大学的教员所组成的NPO团体)、日中技术交流协会、京阪神地区日中友好协会等日本友好团体建立了友好关系。在中国国内我会与北京科技协会等组织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

 

在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我会与关西其他两兄弟团体(关西在职中国人交流协会:以下简称在职会,关西中国人交流协会:以下简称中交会)及老华侨团体的友好交流。

正如大家所知,在职会和中交会同出自一个母体(关西在职中国人交流协会),两会曾有一段时间同用一个名称,发生对立。后来在大阪总领事馆的调节下,两会关系虽达成和解,但是还未能马上达到合作。两会能达到今天这样的友好合作关系,这当然与总领馆的亲自出面调节所分不开的。但主要是归功于两会主要负责人识大局,得大体的胸怀和胆识。同时,我个人认为我们会的存在,也对两会和解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包括我本人也与两会的主要负责人一直保持有良好的个人关系。可以说我们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两会间的「缓冲」和「粘结」作用。

1999421日当时的刘毅总领事宴请在关西地区「三会一报」负责人,席上三会达成协议,决定联合举办建国五○周年活动。随即成立有三会代表参加的筹备委员会,最终三会成功地举办了这次活动。同时三会决定,今后除学术活动外的大型活动原则上联合举办。三会联合举办活动,不但得到领事馆的支持,也得到各友好团体,广大会员的赞赏,因为已往三会活动多有相同之处,联合举办,既能扩大影响,又能提高效率,减轻与会者的负担。这次活动是三会合作的一个历史性的出发点。通过这次活动,「关西新华侨主要三团体」的提法,得到名副其实地公认。

与老华侨的联谊也值得一谈。老华侨们数十年前,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站住了脚根,取得了成功。各地的华侨总会更成为在日华侨的代表组织。他们的历程和我们不能相一而论。因此,老华侨们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尊敬。想必和这种历史背景有关,一部分老华侨对「新华侨」这种提法很有看法,不愿接受。

对我们与老华侨间的关系,总领事馆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我们三会也主动放低状态,本着向老前辈们请教的精神,并在许士超先生的努力下,实现了与大阪华侨总会的首次恳谈会。这次恳谈会的实现,标识着老华侨们接受了我们,意义非浅。此外,我们每次举办活动,不但邀请老华侨代表,而且尽可能给他们讲话的机会,以示尊重。我觉得,今后我们这些被称为「新华侨」者也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实际上,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一代就称不上「新」了。

 

(4)         开展学术活动和大型纪念活动

199611月在大阪主办了首届「在日中国留学人员成果报告会」,并出版了论文集。这种由中国学者主办的大型学术活动,至少在日本尚属首次,引起各界的注视。

以后至199911月先后在京都、大阪、神户等地连续举办共计四次成果报告会并出版论文集。自第四次报告会开始,设立了优秀论文奖。

这方面详细内容请参考赖高潮先生的文章。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这项活动作为体现本会特点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我们会的知名度,乃至提高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均起到重要的作用。每次报告会都有关西以外的华人学者远道(例如:九州、东京、广岛、名古屋等)前来参加,令人感动。

理事会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筹备。从预约,安排会场,征稿,编辑论文集,到组织发表,评选优秀论文等等, 每年至少提前半年的时间准备,耗费了各位理事的大量精力。这种大型活动没有大家的合作,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这里恕我不具体提及个人姓名。但可以讲历届组织委员会,实行委员会,评奖委员会成员,论文集主编,司会者等功不可没。此外每次活动均得到大阪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以及作为协办单位的各地区留学生会的大力协助,各地方政府、有关友好团体、个人的资金援助、名称后援等,也都是历届报告会获得成功的基础。

 

    配合报告会每次均举办大型纪念活动:

1996年 「中国学生留日100周年纪念大会」

1997年 「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纪念大会」

1998年 「中日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纪念大会」

1999年 「中国建国50周年纪念讲演会」

 

这些纪念活动均由研讨会和纪念讲演所组成。其中,每次研讨会主要由周玮生博士主持,值得特笔。此外, 1997年本会还举办了 「香港回归纪念大会」。

 

(5)成立经济实体的尝试

这方面内容请参照第一任业务部长喜冠南(现副会长)在「原泉」第6期上的文章。我仅做简单介绍。

19964月调整运营机构,增设业务部(部长:喜冠南),学术部(部长:赖高潮),生活部(部长:孙建新)。其中业务部的活动内容之一就是尝试成立由会员有志投资的经济实体。为此成立了以喜冠南部长为首,包括方苏春、金文华、赵永健在内的筹备小组。经过先后四次业务沙龙、三次发起人会议,以及大小十数次的筹备会议,终于在19975月成立了由大约30名会员作为股东的「亚通开发株式会社」(第一任社长:郑思勉,资本金:2000万日圆)

我这里想提到的是,作为当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深深感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当时计划非常宏伟,也寄托了许多人的期望。但是因为涉及到投资,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既抱有期待,也感到不放心。一度形成了「婆婆多,媳妇不好做事」的局面。若不是喜冠南博士的忍耐精神和忘我的工作作风,很可能没有今天的「亚通」。

虽然没有达到当时所预期的目标,但显然这努力没有白费。在部分有志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在喜冠南、金文华、赵永健、金胜哲等人及几位会员家属的无私奉献下,经济实体「亚通」仍然存在,而且直到今天,它的事务所一直为同学会提供办公地点。同时通过协助经营经济实体,也为参与者们积累了为国服务的实践经验。

 

(6)为国服务活动的开端

这方面内容请参考喜冠南副会长所写的文章。

为国服务是我会的宗旨之一,自成立起,一直在摸索适合我会的模式,包括积极组织或参加与国内各种访日团体的座谈,派团回国考察,讲学等。其中,19989月文雪峰理事作为本会代表,参加了98春晖「重庆市环保与治理项目」活动。这是本会第一次具体参与春晖活动。

当时,欧美留学生纷纷组团回国考察,上电视、登报纸、接受中央领导接见,搞的轰轰烈烈。但仅靠一次或几次考察到底能收到多少效果,令人担心。经过理事会成员与总领事馆教育室商讨,决定首创一种新的模式,就是利用日本与国内来往方便的优势,与国内某个城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此模式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赞许,并帮助本会选择了国内合作对象(常熟市)

1999年开始,在前任教育担当领事胡福印老师(现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的大力协助下,由业务部长喜冠南具体负责,我会将为国服务活动付诸实施。经过半年以上的筹画,我会在关西地区首次组织大型为国服务考察访问团,108日起访问了江苏省常熟市(包刮团长:方苏春,秘书长:喜冠南,12),揭开了正式参与为国服务的序幕。

 

3.几点随想

 

    我在京都大学留学期间,曾担任过京都地区的留学生联谊会会长。那时候,时间相对自由,有一定活动经费,又有开会场所,会长还可以报销一部分电话费。

而做就职留学人员联谊会的会长,时间只能利用晚上或周末,经费也没有,组织活动有一定难处。但和留学生时代相比,就职留学人员(在日本称作留学生OB)也有许多优势。首先有了固定收入,生活安定了,精神就有了「充裕」。再者,留学生中当然是藏龙卧虎,而留学生OB们既然能在日本社会上有一席之地,自然也都不是等闲之辈。尤其我们会里,用某些人的话讲,博士可以用簸箕撮,说的文明点,是人才济济。这些人因为在日本的公司等机关里,受到「组织观念」,「协调精神」等方面的训练,活动也有更加容易组织的一面。人家讲「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们会里非虎既龙,却容得我这只「猴子」称了几年大王,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归功于各位理事,会员们的协调性。

不过,留学生会也好,「OB」会也罢,都是任意团体。会长和一般理事,有责任大小,分工不同的区别,但不存在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如果有「我是会长,你就得听我的」这种想法的话,这种人有可能当不好会长。会长靠什么树立威信,靠什么让大家包团,聚在你的周围?只能靠相互的信任。大家对你有了信任感,自然就会支持你的工作。我把这种支持称为「捧场」。人家为你捧场是看得起你,你当然要由衷地而不是口头上的感谢对方。要想做到由衷地感谢人家,得到人家的信任,首先要有宽宏的度量。大家参加搞活动是一种无偿地奉献,完全出于自愿,所以对奉献程度大小,不宜过多地苛求。我在任期间一直讲,没有会长做领导核心固然不行,但光靠会长一个人一事无成。实际上,会里大小工作,都是大家齐心合力努力的结果。我的座右铭是「感谢与宽容」,靠着这个座右铭,才有可能完成了会长的大任。

再具体的讲, 谁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私心杂念, 很遗憾,受历史背景所影响,「不能轻易相信别人,做事要先顾自己」,成了相当一部分中华同胞的处世哲学。因此我们经常被人说是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三条虫。但是,几乎所有的同胞们又都有想要消除这种不好名声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你若肯牺牲一下私心杂念,你的话马上就变得有号召力了。会长和会员是一双眼睛对几白双眼睛,你的一举一动均被大家看在眼里,要想大家信任你,命令行不通,耍心眼又只能适得其反,只有「不求所得,无私奉献」才是唯一的方法。

既没有报酬(还要贴钱,花时间),又没有行政命令权,那你当了几年会长有什么收获?当然有。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和同学会各位的共事。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通过和大家共事,既从大家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也增加了自己的见识。

通过总结这篇文章,更觉得要感谢大家在我做会长期间所给予的支持和协助。我们会从开始13名理事,不到40名会员到2000年时,发展为24名理事,大约250名会员。但除了回国等特殊原因以外,前几届的「老理事」们都还是会里骨干,大家从没有发生什么原则上的纠纷,一直都互相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这一点非常值得自己欣慰。

虽然在任期间,离自己的:「把本会办为真正的在职留学人员之家」这一目标还有距离,但和大家共同办会的这段时间,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后也请各位给予多多关照。谢谢大家!

驻日本办事处、华人/华侨团体等。今后,应扩大同学会与这些机构团体的横向联系,加大同学会在中日两国的影响力。这要求东京分会配合总部的各项工作,提高在当地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同学会的总体活力向上。相信前景会广阔无限。祈望同学会所有会员及社会各界给予东京分会大力的支持和爱护。